2014年同济大学招生指南及前三年各地录取情况

时间:2014/6/20   来源:同济大学国际本科

同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,为国家“985 工程”和“211 工程”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。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,始终注重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均衡发展,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。

同济大学位于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,截至 2013 年 12 月,学校设有 33 个学院(系)和二级办学机构,7 家附属医院,4 所附属中学。学校注册地址为上海市四平路 1239 号,现拥有四平路、嘉定、沪西、沪北等 4 个校区。总占地面积 2.57 平方公里,校舍总建筑面积 164 万余平方米,图书馆总藏书量 426 万余册。

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581 人,硕士研究生 13762 人,博士研究生4279人,另有攻读学位外国留学生 2197 人、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 9669 人。

学科设置

同济大学学科设置涵盖工学、理学、医学、管理学、经济学、哲学、文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艺术学10个门类。现有:

本科招生专业

75 个

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

56 个

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

15个

工程硕士授权领域

26个

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

31个

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

3个

博士后流动站

25个

国家一级重点学科

3个

国家二级重点学科

7个

国家二级重点学科(培育)

3个

上海高校一流学科

17个

师资力量

学校拥有专任教师2786人,其中教授855人,副教授1430人。教师中有:

中国科学院院士

7人

中国工程院院士

7人

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

2人

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

1人

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

1人

中组部“千人计划”学者

28人

教育部“长江计划”特聘(讲座)教授

28人

“973 项目”首席科学家(含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)

22人

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

31人

国家级教学名师

5人
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

3人

教育部创新团队

7人

国家级教学团队

6人

科研实力

同济大学现有:

国家工程实验室

1个

国家重点实验室

3个

国家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

5个

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(技术)研究中心

26个

社会服务

秉承“与祖国同行,以科教济世”的 优良传统,同济大学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,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,积极为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、重点项目及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 重要贡献,为国内桥梁与隧道、城市轨道交通、水环境治理、抗震救灾、洋山深水港、上海世博会、崇明生态岛、新能源汽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 科技支撑。同济大学与校区所在的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“环同济知识经济圈”,产值从最初的不足30 亿元发展到 2012 年的 200 多亿元,开创了“三区融合、联动发展”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。

国际交流

同济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,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,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,拓展北美、辐射亚非,先后建立了中德学院、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、中德工程学院、中意学院、中西学院、中芬中心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-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(UNESCO)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(上海)等 8 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,与 200 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,与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。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“中国绿色大学联盟”和“国际绿色校园联盟”并担任首届主席,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,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“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”的高校。

我校在本科生培养中实施3个“600”和3个“300”交流计划:3 个“600”即针对欧美为主的高水平大学实施每年大约 600 人双学位、600 人学分互认、600 人短期交流;3 个“300”即与港澳台高水平大学实施每年 300 人双学位、300 人学分互认、300 人短期交流。

人才培养

同济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视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崇高使命。学校确立了“知识、能力、人格”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,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、熏陶以后,成为具有“工程基础、科学精神、人文素养、国际视野”四个方面综合特质的“专业精英,社会栋梁”。同济大学是国家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、“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”、“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”的首批高校之一。百余年来,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 30 万高素质人才,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、科学家、教育家、社会活动家、企业家、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。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 140 余人。